从11到1314,打造男女平等的北京冬奥样本

admin2025-09-27 05:28:12传统足球文化

从1992年到2021年的29年间,我国女性参加奥运会的人数多于男性、比赛成绩好于男性,女性运动员成为中国奥运夺金主力。2020东京奥运会上,男女运动员的获得金牌数差距达到最大,中国夺得的38枚金牌中,女运动员包揽25枚。对此,董进霞直言,体育场上的“阴盛阳衰”说明女性运动员的能力并不弱,运动员用成绩说话并因此获得优待,从这个角度而言,男女是平等的。

那么,为何还会出现男足和女足之间的“不平等”呢?

“我国面临的问题在于90年代一系列市场经济改革后,商业化运作下,有些女子项目的赞助投入和关注度远不如男性项目。以足球为例,更多公众认为足球适合男性,在市场利润、观众偏爱等因素影响下,赞助商也更看好男性。”而关于中国男足在世界杯外围赛中1:3败给越南队后,男足女足的同工同酬问题、决赛前的转播问题等引发广泛讨论一事,董进霞告诉记者:“此间差异成因复杂,究其根本,这是长久以来,社会对男女分工、男女性别的文化认知差异导致的。这种情况在国际上也存在,它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改变。近几年,国际趋势是一些女子比赛的观众人数明显增加,甚至超过男子,观战人数增多也会一定程度上改变市场偏好。”

另外,在运动场上,作为女性运动员,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“传统禁忌”——生理期。肖涵告诉记者,生理期带来的身体不适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发挥,而通过药物调整可能影响药检,运动员对此慎之又慎,顶着生理痛奋战已是常事。即便真的因为生理期影响比赛成绩,也少有女性运动员明说,似乎总有“找借口之嫌”。

肖涵明白,生理期对所有女性运动员而言都存在,在这个层面当然是平等、公平的。而另一方面,她感受过生理不适,也目睹过队友因运动冲击造成的卵巢黄体破裂、腹腔内出血,送去医院急救的痛苦模样,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,她希望社会对此能予以女性运动员更多理解和支持。

透过体育,触及性别

当肖涵回国找工作,听到电话那头的HR问她是否婚恋时,她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如今回想,她缓缓道:“运动员的后续安置问题确实需要更多关注。运动场上,大家用成绩说话,没有性别差异。但当同等水平的运动员同时转业时,社会对男性运动员会更友好一些。”

对此,董进霞说,比赛场内,是相对平等的社会,以能力和成绩为标准。而尽管经过几十年男女平等的教育,中国社会已经取得了进步,但是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文化无法轻易改变,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依然普遍存在,我们应当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大环境。这也是女性运动员步入转型期,走入社会在找工作方面,依然面临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。

实际上,这不是简单的运动员退役后安置问题,也是女性面临的普遍问题。透过体育,触及性别。董进霞直言:“女性不光是职业人,她最终是社会人。因此社会应当给男女平等提供更宽松的环境,国家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,比如企业雇佣女性员工,政府就予以一定的奖金或税务优惠等。这样,更有利于女性在职场上真正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。”

而对于国际奥委会而言,促进体育领域的性别平等是其重要目标之一。目前国际奥委会的执委会中,女性占比达到三分之一。足以说明,运动场上,国际奥委会通过项目设置能很快实现男女参与平等,而在领导决策层,要想实现男女平等还有一段路要走。“这也是为什么女权主义强调‘权力的获得’,只有处在决策层才能改变政策、改变整个结构,才能真正让女性能够实现平等的发展。”董进霞说道。

一方面,体育是促进男女平等的切入口,另一方面,如果过于关注比赛输赢,过于强调暴力、进攻等,体育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强化公众“男强女弱”的传统偏见,加剧不平等。

而从更广泛的角度而言,体育是突破性别的。在董进霞看来,体育对人的身体、心理、社交、认知、大脑发育等各个层面都有益,体育所提供的发展自我潜力、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、途径和机会,对于男性和女性都同样适用,每个人都能通过体育挖掘身体潜能,通过高水平的竞赛不断挑战自我、重新认识自我。

因此,当我们谈论女性体育时,“并非简单地‘为女性说话’,体育中的性别平等,最终涉及的是如何建立更加和谐平等的男女关系,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发展,在关注性别之外,更关注的是每个人的个性化,是一个人的权利问题。完全实现男女平等是一项艰巨漫长的任务,在此之前,我们需要给相对弱势的群体予以特别关注,这是合理的。”董进霞说道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