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失去脾脏会怎样?中国"脾切除者"数量超百万,别忽视血液病
admin2025-08-06 21:46:45【文化融合案例】
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,它不仅帮助清除衰老的红细胞,还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。
当脾脏被切除后,血液中的某些细胞比例会发生改变,比如年轻红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多,血小板的数量也会偏高。
这一变化并不只是单纯的数字波动,而可能直接影响到血液的流变性,也就是说,血液的黏稠度可能会上升,而这和人的精神状态是有一定联系的。
血液循环变得更粘稠,供氧能力下降,可能会导致大脑供氧不足,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的微妙调整。
这些调整并不会立即显现,而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,可能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会有明显的症状,
比如注意力下降、记忆力衰退,甚至在某些情况下,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更大,易怒、焦虑,甚至是抑郁倾向的增加。
更有意思的是,脾脏的缺失可能会对人体的肠道菌群造成长期的影响。
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明,脾脏在一定程度上会调节肠道免疫,而脾脏缺失后,某些特定细菌的增殖会受到影响,进而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。
肠道菌群一旦被破坏,人体的消化能力、营养吸收以及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。
研究发现,失去脾脏的人更容易出现长期腹胀、便秘或腹泻的情况,而这些消化系统的问题往往被误认为是饮食不当或者肠易激综合征,却很少有人会想到,这可能和脾脏的缺失有关。
肠道菌群的变化不仅影响消化功能,还可能影响人的体重管理。
一些脾切除者在手术后,体重出现了明显增加或者下降,而这种变化并不能简单地用食量增加或减少来解释,而是身体内部代谢机制被改变的结果。
血液系统的变化也是一个被低估的问题。
失去脾脏后,人体的血液过滤功能会受到影响,特别是对异常红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。
长期来看,这可能会导致血液中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,而贫血的风险也会增加。
很多人认为,贫血就是缺铁导致的,其实并不完全正确。
脾脏在红细胞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,当脾脏被切除后,一些原本应该被清除的衰老红细胞仍然留在血液中,它们的氧气运输效率低下,最终导致组织供氧能力下降。
而且,脾切除者的血小板通常会长期偏高,这就会带来血栓风险的增加,尤其是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概率明显上升,这一点已经在多项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了证实。
相比普通人,脾切除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至少高出30%,其中不乏中风和心肌梗死的案例。
再说一个更冷门但同样值得重视的现象,脾切除后,人体的某些荷尔蒙水平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。
这其中最明显的,就是胰岛素抵抗的增加。
一项长期追踪研究发现,脾切除者的糖尿病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。
胰岛素抵抗的增加,意味着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,长此以往,就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。
虽然目前的研究尚未完全厘清其中的机制,但很可能与脾脏在免疫调节和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有关。
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的问题,它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,比如心血管疾病、视网膜病变、肾病等,而这些问题的发生风险,在脾切除者身上往往比普通人更高。
此外,脾脏缺失者的寿命是否会受到影响?这个问题其实在医学界也一直有争议。
一些研究表明,脾切除可能会导致整体寿命的缩短,主要是因为感染、心血管疾病和代谢问题的风险增加,而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,不容易被察觉。
脾切除者的死亡率在某些特定疾病上的确更高,比如败血症、心脏病和脑卒中。
这意味着,尽管人们可以在没有脾脏的情况下生存,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任何代价。
既然脾切除可能带来这么多问题,那有没有办法尽量降低这些风险?从目前的医学实践来看,脾切除者在术后需要特别注意的事情有很多,
比如定期接种疫苗以预防感染,监测血小板水平以防止血栓,保持良好的肠道健康,合理饮食,适当运动,避免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。
此外,一些针对性的药物和保健措施也可能有所帮助,比如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降低血栓风险,或者补充某些对免疫系统有益的微量元素。
尽管这些措施无法完全替代脾脏的功能,但至少可以帮助降低因脾脏缺失带来的长期健康风险。
那么,考虑到脾切除可能带来的这些问题,有没有可能找到某种方式来“替代”脾脏的功能呢?
或者换个角度,如果未来医学技术足够先进,人类有没有可能人工培育出一个可以移植的“人造脾脏”,来解决脾切除者面临的这些健康隐患?
人工器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,比如人造肝脏和人造胰岛细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实验阶段,而脾脏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器官,是否也有希望在未来实现功能替代?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
参考资料
[1]孙备,李承.脾脏功能的研究进展[J].临床外科杂志,2006,(07):450-452.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